彭阳县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人才强县工程,扎实开展“情系家乡·献力脱贫”系列活动,用乡情、政策、服务吸引彭阳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精心布局“谋”。坚持把“情系家乡献力脱贫”系列活动作为融入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一是抓好统筹谋划。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外人才“情系家乡献力脱贫”活动,先后3次召开协调会,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各自职责,确定了以乡镇为单位先行召开,县委巩固扩大成果的两步走工作思路,有力促进了工作落实。二是建立信息库。结合推进农村“两个带头人”工程,采取调查摸底、分类统计等形式对全县所有在外人才进行全面调研摸底,建立起涵盖党政干部、企业经营、专家学者等530余名彭阳籍在外人才的信息库。组织编写《彭阳东西南北人》《两个带头人风采录》,制作发放通讯录,大力宣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人物事迹,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三是抓好调研谋篇。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项目需求,制作《彭阳县各乡镇需求帮扶项目册》和《彭阳投资指南》,疏理在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投资融资、智力支持等方面需要达成的帮扶意向,推介宣传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和彭阳优质产品,激发在外人才回乡创业愿望。
搭建平台“动”。坚持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实施创新战略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返乡创业人才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一是抓好宣传动员“心动”。以乡镇为单位,与所有在外人才进行联系对接,建立QQ、微信交流群,采取发放《致在外人才的一封信》、邀请函和电话沟通等形式,及时发布家乡动态、宣传创业政策、开展互动交流,争取彭阳籍在外人才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初步确定112名有意向返乡投资人员,并就合作意向进行深入沟通对接。二是分级组织实施“行动”。各乡镇分别召开在外人才“情系家乡献力脱贫”研讨会,围绕全域旅游、中华蜂养殖、现代农业、中药材等发展资源优势,分析创业前景,聚焦全县扶贫攻坚大局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小岔乡、罗洼乡分别在银川市召开本乡籍在银人才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县委召开全县“情系家乡献力脱贫”研讨会,组织40名彭阳籍在外人才观摩了古城镇精英庄园、红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草庙乡赵洼村扶贫整村推进情况,实地考察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巩固扩大成果,延伸放大效应,吸引在外人才回乡投资创业。三是合作交流研讨“互动”。以“家乡要脱贫,我能做些啥”为主题,部分乡镇和部门单位、县内企业家代表和彭阳籍在外人才分别围绕为返乡人才提供政策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和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等内容发言,共叙乡情、共畅乡愁、共谋发展,为彭阳脱贫攻坚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共收集到意见建议36条。
共享成果“赢”。充分发挥彭阳籍在外人才专业特长和智力优势,把目标定位在助力脱贫攻坚上,把智慧凝聚到助力脱贫攻坚上,把才能体现到助力脱贫攻坚上。一是创业投资。通过“情系家乡献力脱贫”活动,各乡镇与彭阳籍在外人才共签订意向协议31份,创办合作社6个,农家乐2个,新成立企业2家,提供就业岗位600个,捆绑带动贫困户360户,预计总投资达1.7亿元。孟塬乡孟彦忠投资130万元,兴办矿泉水企业1家。红河镇刘新民投资500万元,成立金绿养殖合作社,打造肉驴养殖示范基地。二是解难办事。充分发挥彭阳籍在外人才的信息、市场、技术、资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改良草畜品种、开拓市场,解决制约发展难题。小岔乡杨小治积极与银川大型超市对接,推销小岔乡月子鸡产品,拓宽了月子鸡销售渠道。草庙乡贾清伟与乡政府签订山核桃工艺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解决了本地特色工艺品销路难题。三是引领致富。与70名彭阳籍在外人才达成初步协议,通过投资、引资等形式参与全域旅游开发、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推广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城阳乡王浩强计划投资1亿元打造杨坪百窑古村,发展全域旅游项目,公司高层每人对口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交岔乡海可兵成立劳务公司,组织本地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四是抓长抓常。通过定期座谈交流、实地查验、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在项目落地中的困难问题,尽快推动项目落地生根。建立与在外人才联系长效机制,定期向在外人才发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政策信息等,通过在外人才宣传推广彭阳,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彭创业投资,搭建起在外人才和企业参与扶贫的实施平台,让有实力的在外人才和企业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
(稿件来源:彭阳县委组织部)